台灣的電網老舊,早該換了,問題是重新鋪設電網,就要考慮到未來供電的類型,是傳統的基載+非基載,還是分散式智慧電網,跟能源運用效率、發電類型都大有相關,設計完全不同。
就說一件事情,全世界大部分國家會在2030-2040年之間禁售燃油車,改售電動車,前陣子我跟朋友聊天,他說他們做建案設計,想在雙北的一個小型高級社區,做全充電樁的配置,每一戶的停車位上都有自己的充電樁。
聽起來很好,實際到了電網層次,才發現如果他的每一戶車主同時充電的話,會讓那一整片區域都跳電,好幾條街同時停電,根本不可行。最後他們只能在全社區裝共用的幾根充電樁。
這就是台灣現在的電網,他根本不能支撐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禁售燃油車,每戶都買電動車,而你想要像現在隨時幫手機充電一樣,幫你的車子充電,抱歉,那做不到,你只能排隊用社區的共用充電樁,不管你多有錢都不行,除非你有自己的發電系統,不然現在台灣的電網就是做不到。
如此重要的基礎設施,你要去設計更新,你需要對未來世界的認識,需要對自己經濟體發展的預期,需要對能源服務的新知,才能決定所採用的能源類型與電網類型,以及那將會帶給我們怎樣的生活。沒有未來型態的電網,你如何滿足大家同時為車充電的需求,如果你不能滿足電動車的基本需求,那你有什麼資格談還要發展電動車產業,帶來工作機會,讓更多創業公司可以做電動車題材?其實你根本做不到。
這些問題本來就不應該是透過公投去決定,因為一般人民根本沒有這樣的認知,也沒有時間一項一項公投案去學習。本來民主政治就是多數決,以代議形式,平衡專業政治與大眾訴求,託付給專家或長期浸淫某些領域的代議士,一方面避免無知的錯,一方面又避免傲慢的錯,在兩者之間平衡。
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花費這麼多時間搞清楚每個議題,這是在浪費大家可以拿來發展專業的時間,非常無效率的浪費我們大家可以運用的時間總量,台灣有2300萬人,我們可以運用的時間總量跟中國14億人相比就已經是太珍貴,我們需要更多人去想不同的事務,以便在需要時有足夠專業的人才可用。但現狀卻不是這個樣子。
今天跳電了,糟糕的是,公投可能是未來惡化整體供電系統的最大元兇,公投是一個一個獨立的題目,每個目的不同的團體各自提出自己的題目,問題是,題目與題目之間,根本不具備一個對未來宏觀的認識,基於這種認識而形成的方案,以及這個方案的可實現性評估。
台灣的電網早就該更新了,然而在目前能源政策極大的不確定下,電網該怎麼設計、如何更新,前提不確定,方案怎麼可能確定。可以想像電網更新幾乎是無法執行,因為我們不知道到底接下來供電政策究竟會如何。
可是未來不會等我們,未來很快就會來了。